“我怕我再也站不起来了……”
2021年11月的一个清晨,86岁的王奶奶在家中意外跌倒,导致耻骨骨折。高龄老人恢复起来并不容易,医生检查确定只能采取保守治疗,要至少卧床静养半年。一般的家政服务并不具备专业护理技能,包括助洁、助浴、助餐、协助排便,以及帮助奶奶进行被动运动等恢复性训练,奶奶需要得到专业的护理康复方案。
当天下午,王奶奶家人联系到大家的家·北京友谊城心社区。社区护理、医疗、康复团队紧急召开会议,敲定照护方案。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王奶奶当天就住进了北京友谊城心社区。
“好像没有那么疼了”——缓解身心的不适感
王奶奶日常就餐、翻身、排便都会牵连耻骨,每次体位变化让王奶奶疼痛难忍。入住养老社区前的多次搬运给王奶奶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因此,解决疼痛问题,成为照护初期最首要的课题。
除了遵照医嘱给王奶奶喂服镇痛药物外,护理人员每次操作尽量减小动作幅度,避免体位变化给奶奶造成疼痛,并且向奶奶细致地宣导配合护理操作的小技巧,预防因为过度紧张牵拉到痛处。
短短三周,王奶奶的恢复速度远超预期。照护团队的无微不至让王奶奶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她的不安情绪也逐渐减少。
“我又能站着了!”——重拾对生活的掌控力
随着疼痛的缓解,王奶奶越来越渴望能够回归到从前的生活状态,对复健充满期待。社区护理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奶奶的心态变化,组织了家庭会议,与奶奶和家人共同商定调整照护方案。由于骨折后的恢复涉及长者症状缓解、饮食健康、功能恢复、心理调适、精神调节等多方面,为了更好的为奶奶提供服务,跨学科团队(护理、医疗、康复、康乐、餐饮、社工部门)群策群力,为王奶奶量身定制了一套既满足需求又达到恢复效果最大化的全周期方案。
照护方案调整后,护理人员除了日常细致的生活照护,还会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协助奶奶开展上下肢活动与肌肉力量的训练……卧床近三个月后,在护理人员和辅具的帮助下,奶奶终于可以坐在床上自己进餐了。
从一边喊着“不行不行,我做不来”,到一点一点坐起来,从独立保持坐姿,到借着助行器尝试自己站立。“我又能站着了”,王奶奶在康复医生和护理人员的鼓励与帮助下,逐渐找回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
“我把这儿当家了”——找回生活的归属感、意义感
与王奶奶身体状态一同变好的,还有她的心情与精神面貌。跌倒受伤后,奶奶一度觉得身体不中用了。她十分怀念从前到处旅游的自在时光,也怀念家人与朋友的陪伴,对照现实,难免感到失落与孤独。状态不佳时,她甚至连房门都不想出,只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
护理员体察到奶奶状况,每天主动来陪王奶奶聊天、晒太阳,推着奶奶参加社区的文娱活动,希望用更多的陪伴慢慢疏解奶奶的焦虑,帮助奶奶顺利融入社区生活。在奶奶生日那天,厨师长亲自为奶奶下了一份热腾腾、香喷喷的长寿面,希望用多一点的用心,让奶奶感受到 “大家”的温馨。健康医生有空就来探望奶奶,在陪她唠家常的同时,帮她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安排健康检查……
在社区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身心状态的全面提升帮助王奶奶重拾自信心,她不再窝在房间里看手机,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到公区看报纸、与社区邻居谈笑聊天、定期参与社区活动,真正成为了社区的“主人翁”。社区活动带来的生活的充实感和价值感也为奶奶带来了加速度的恢复效果。
四个月,120天,不长不短,但足够帮助跌倒卧床长者在最恰当的时间实现最佳的身心康复效果,也足够让焦躁孤独的心灵重获如家一般的宽慰与温情。大家的家用咫尺守护长者健康,用爱真正走进长者的内心世界。欢迎更多的长者入住“大家的家”,在这里收获更健康、更快乐、更安心的晚年生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在65岁及以上长者中,约28-35%有过跌倒经历。超过50%的老人因跌倒后损伤而住院。髋关节、脊椎骨、手腕等部位骨折;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泌尿系统感染;机体能力下降、抑郁、社交隔离......一个小门槛、一块瓷砖、一小滩水都有可能引发长者跌倒骨折和一系列并发症。
跌倒及跌倒后损伤对于长者来说,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此时,具备专业照护能力的养老机构,能在长者及其家属陷入无助时,全力提供帮助和支持。大家的家城心社区为长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康乐、安居、膳食全方位一体服务,满足不同家庭多样化养老需求,给父母更好的照料,为亲情加分。